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,基層治理好國家才能治理好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“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,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、化解在萌芽狀態”。需要基層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、組織優勢,并將其更好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,以基層“小治理”筑牢社會穩定“大格局”,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近年來,我區下好基層治理“一盤棋”,不斷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,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,全面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,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。
區委二屆十次全會報告在“堅定信心、鼓足干勁,竭力匯聚中國式現代化廣信新優勢”中指出,治理能力不斷提高。深入貫徹市委“大抓基層年”活動,出臺大抓基層年、加強網格化管理等實施意見,智慧應急預警管理指揮系統基本完工,涌現了田墩“碼上說事”、皂頭“四進農家”等一批治理典型。高效統籌發展和安全,《廣信區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》在全國推廣,全區未發生一起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。積極開展信訪“四個一批”行動,77件重點信訪事項化解51件,化解率66.2%。深入推進法治廣信、平安廣信建設,守牢意識形態安全,社會大局和諧穩定。
征途回望千山遠,前路放眼萬木春。廣信區怎樣創新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完善基層治理體系,確保社會和諧穩定?
報告提出了“四個堅決維護”,即堅決維護政治安全、堅決維護經濟安全、堅決維護人民生命安全、堅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,擘畫了基層治理路徑,提出了具體的舉措和措施,這些將為我區持續完善基層治理,更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重要作用。
在安全體系中,政治安全是根本。深化反恐怖反分裂斗爭,切實防范“顏色革命”現實危害,防范打擊各類滲透破壞活動。嚴防泛政治化炒作熱點敏感案事件,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領域風險,筑牢抵御網絡滲透的“防火墻”。推進反恐維穩法制化常態化,防范抵御“三股勢力”滲透,守牢不發生暴恐案事件的底線。
經濟安全是區域安全的基礎。要完善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,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。全面落實“過緊日子”要求,兜牢兜實“三?!钡拙€。嚴控國有企業債務風險,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。全力抓好“保交樓、保民生、保穩定”工作,因地制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。
廣信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管曉忠認為,廣信集團作為區域國有經濟發展的“頂梁柱”,要主動把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,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。要在調整融資結構、降低融資成本、優化存量債務結構、建立債務風險管理機制下功夫,持續推進融資“短改長”“高改低”的“雙改”等工作,采取發行債券、動產擔保融資、融資租賃、PPP等多種融資模式,通過多種方式逐步置換成本較高債務,切實增強債務風險防范能力。要整合資產,提升運營效率和自身融資實力;要提升資質,力爭未來3至5年內信用評級達到2A+級;要推進市場化,積極推進產業市場升級,提升資本運作水平,提高市場運作效能和企業服務能力,切實增強自身造血功能。
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,從健全長效機制入手,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,加強源頭管控,織密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,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從事后應對向事前防范轉型。
區應急管理局局長張聞表示,堅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全面扛起保安全護穩定重大政治責任。聚焦重點關鍵,推深做實安全生產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2023行動,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;持續開展執法規范提升年,堅持嚴監管和優服務相結合,解決安全生產痛點、難點問題;強化體系能力建設,推動資源共享、信息互通、共訓共練,提高整體戰力;進一步健全完善應急預案,堅持防汛抗旱、森林防滅火兩手抓,做好各項應急準備,堅決防范各類安全事故發生,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。
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最末端、服務群眾的最前沿。歷史證明,鄉村穩,基層則穩,鄉村是社會治理不可忽視的基礎。對各類矛盾風險要提前預防,爭取在萌芽中消滅,做到不外溢不擴散、不升級不變異,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。
上瀘鎮黨委書記孫峰說,根本固者,華實必茂。上瀘鎮堅持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、大走訪、大化解,形成以網格員+余坦作調解工作室+法律顧問模式,切實解決群眾的操心事、煩心事、揪心事,將矛盾化解在基層一線;密織平安創建網格,構建“云喊話”系統,實現全鎮重要路口通道、河流沿岸系統全覆蓋;常態化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、礦山管理、校園周邊環境整治等工作,不斷提升一體化治理水平,以高水平治理保障高質量發展。
花廳鎮黨委書記王偉表示,鄉鎮是維護一方穩定的“最重要一環節”,要以“大抓基層年”活動為契機,堅持采取“1+1+1”的方式在百姓家門口開展“圓桌夜話”,將環境整治、產業發展、基層治理問計于民、問需于民,及時收集合理建議,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;堅持共治共享,精耕細作網格化管理,以“調解員+網格員+群眾”的聯調聯動機制,走村入戶排查矛盾糾紛,確保問題排查得出來、處置得及時、化解得到位,努力實現“保一方平安、富一方百姓、促一方發展”。
解讀人:融媒體中心 鄭萬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