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五月天
您的位置: 首頁 > 區情 > 歷史沿革

歷史沿革

【字體:

古屬楊州。春秋戰國屬吳、越、楚。秦二十五年(前222年),屬會稽郡。二十六年(前221年),屬九江郡余汗縣。西漢高祖四年(前203年),割九江郡南境設廬陵、豫章二郡,隨屬豫章郡余汗縣。建安初年(196~204年),吳析余汗縣東境置上饒縣,屬豫章郡;十年(205年),析上饒縣地設建平縣;十五年(210年),分豫章郡立鄱陽郡,屬鄱陽郡。西晉元康元年(291年),入葛陽縣,屬鄱陽郡。南朝宋年間(420~479年),析葛陽縣復置上饒縣,屬鄱陽郡。隋開皇九年(589年),鄱陽郡改稱饒州,縣地再次并入葛陽縣。十二年(592年),葛陽縣移治弋江北,更名弋陽縣。大業初,廢饒州復鄱陽郡,縣地隨弋陽隸鄱陽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,廢鄱陽郡復饒州,析弋陽縣東境復設上饒縣;七年(624年),再次并入弋陽縣;乾元元年(758年),析饒州設信州;析弋陽縣復設上饒縣,為州治。宋開寶八年(975年),屬江南路信州;天禧四年(1020年),分江南路為東、西二路,隸屬江南東路信州管轄;建炎四年(1130年),改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為江南路和江西路,隨信州隸屬江西路。紹興元年(1131年)復設江南東、西二路,屬信州仍隸江南東路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屬江浙行中書省信州路,為路治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,信州路更名廣信府,隸屬不變,為府治。四年(1371年),因廣信府隸江浙行中書省漕運不便,改隸江西行中書省。清初沿襲明制??滴醵荒辏?682年),設分巡道,廣信府屬江西行中書省分巡廣南九道。民國元年(1912年)冬,廢府制;三年(1914年),江西省劃為四道,縣隸豫章道。十五年(1926年),廢道,直隸省轄。民國二十一年(1932年),江西劃分為十三個行政區,二十四年(1935年)劃分為八個行政區,三十一年(1942年)劃分為九個行政區,縣境均屬第六行政區,為區所。1949年5月3日全境解放,14日上饒縣人民政府成立,駐車頭村,屬贛東北行政區。轄6個區、28個鄉、1個鎮;9月,贛東北行政區撤銷,隸屬上饒專區,人民政府駐丁家洲;10月遷入新建路;11月,析廣平鎮設上饒市(縣級)。1950年,轄10個區、129個鄉、1個鎮。1951年,轄10個區、172個鄉、1個鎮,人民政府遷至上饒市水南街嶄嶺頭。1956年,撤區并鄉設片,轄22個片、83個鄉。1958年,政社合一,轄24個人民公社、2個墾殖場。1960年9月,撤銷上饒縣建制,并入縣級上饒市。1964年10月,恢復上饒縣建制,轄30個人民公社、4個墾殖場,人民政府仍駐上饒市水南街嶄嶺頭。1968年,轄17個人民公社、2個墾殖場;4月,成立上饒縣革命委員會。1972年,轄27個人民公社、4個墾殖場。1976年,選擇董團人民公社旭日大隊為縣城新址,并于1979年10月遷入。1980年12月,撤銷上饒縣革命委員會,恢復上饒縣人民政府建制。1982年,轄29個人民公社、1個鎮、5個場。1984年,撤社建鄉,轄31個鄉、2個鎮、1個墾殖場。1993年6月,析沙溪鎮、靈溪鄉、朝陽鄉、秦峰鄉劃歸上饒市管轄。1995年末,轄21個鄉、8個鎮、1個墾殖場。1998年8月,上饒地區五府山墾殖場撤銷,分別設五府山鎮和高洲鄉,劃歸上饒縣管轄。2000年6月,上饒地區撤地設地級市,隸屬地級上饒市管轄,轄20個鄉、11個鎮。2001年,縣人民政府駐地自旭日路(今惟義路)遷至樟樹路(今吉陽西路)。2006年,轄10個鄉、11個鎮、2個街道辦事處。2016年底,轄羅橋、旭日、興園3個街道辦事處,田墩、上瀘、華壇山、茶亭、皂頭、四十八、楓嶺頭、煌固、花廳、五府山、鄭坊等11個鎮,望仙、石人、清水、石獅、湖村、董團、尊橋、應家、黃沙嶺、鐵山等10個鄉,縣人民政府駐旭日街道吉陽西路1號。2019年6月27日,經國務院批復,撤銷上饒縣,設立上饒市廣信區,以原上饒縣的行政區劃為廣信區的行政區劃,區人民政府駐旭日街道吉陽西路1號。

(信息來源:區民政局2022年10月25日)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