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人鄉板橋燈
“脹燈”。是用激將法,激勵人們大鬧花燈,由本村村民互相激勵,也有村與村之間相互激勵的,還有女孩嫁到外村,由女婿激勵娘家村莊的,激勵的物資一般有錢、紅布、火炮、煙酒、鞋等?!懊洘簟钡臉藴释詿舻陌鍞刀嗌?,連接的長短而進行討價還價。甲村民說我出一百元,乙村民說我出二百元,就這樣層層加碼,哄抬市價,把橋燈脹的越來越長,把大鬧花燈的前奏曲吹的響徹云霄。于是有的村規定每戶扛抬一橋,有的則按男勞動力每人一橋,村村處處呈現一派家家無閑人,忙著鬧花燈的豐年農家樂形象。
“備燈”。包括放龍頭板,和砍龍頭竹兩個環節。石人人抬龍燈有著古老的傳統,把放龍頭板和砍龍頭竹看的十分莊重。每年元宵玩燈結束,要把用過的龍頭板抬到祠堂或廟宇作為鎮村之寶物高高擱起,不讓他人隨便亂動,以求全村太平清吉。次年春節發動抬龍頭燈時,只要誰敢把龍頭板放下來,誰就得把龍燈組織起來,否則將受到全村人的指責。因此放龍頭板是一件很慎重的事,非地方權威人士是不敢輕舉妄動的。放龍頭板時,先放三響火銃,接著燃放鞭炮,敲鑼打鼓把龍頭板從高處放下來,披上紅布,前呼后擁,扛抬著送到編扎龍頭的堂屋里去。所經之地,家家戶戶燃放鞭炮,謂之祈安接福??除堫^竹同樣很莊重,砍竹者們手提大刀,腰圍紅布,一路敲鑼打鼓上山,到了竹林地先鳴放火銃,再把紅布捆扎在竹林中最老最大的毛竹上,插上香紙,燃放鞭炮,以求木竹豐茂,年景風調雨順,然后選擇粗大節稀的毛竹砍下,披上紅布敲鑼打鼓連同竹技一同扛進村莊。每當此時,都有一大群兒童跟隨其后,歡呼著,跳躍著,夾道歡迎的大人們,臉上掛著笑容,仿佛期待著一件大喜事的來臨。
“出燈”。待家家戶戶的橋燈制作好,龍頭手們便擇定晴天的晚上出燈。當日下午由兩位小鼓手抬著大鼓大鑼繞村走著敲打著,后面跟著一大群了孩子高聲唱著催燈歌、龍頭歌,“咚咚咚,叮叮叮,在家晚上好出燈,龍頭朝屋,買田做屋,龍頭朝間,生子做官”;“龍嘴一呀(張),財喜搬進家”;“龍頭一搭,保家又保國”;于是家家戶戶便緊張的忙碌開來,婦女們趁早做晚飯,男人們忙著擦燈板,換上青一色的衣服,綁上純白色的綁腿,如同上戰場一般,嚴陣以待。
夜幕將臨了,每板橋燈都點燃蠟燭,擺入廳堂,廳堂中央的火盤,燃燒起檀香柏木和茶葉,以示吉慶。此刻整個廳堂香煙燎燒,金碧輝煌,火銃三響,家家鞭炮齊鳴,健兒們個個燈板上肩,萬燈齊發,星星點點,涌向接燈場。首先一板板分散的橋燈連接起來,再接上龍頭、龍尾形成條巨形火龍,走村串鄉時,配之古樂,鳴放火銃,浩浩蕩蕩,一望數里,如蛟龍出海,似銀河落地。燈會時,數班乃至數十班橋燈匯集一地,龍頭咬著龍尾,龍尾接著龍頭,到處是燈山燈海,火樹銀花,使人仿佛至身與仙山瓊閣。
“圓燈”。石人橋燈燈會一般要進行三到五天,元宵之夜既是玩燈的高峰期,又是燈會的結束期。這一夜玩燈者和觀燈者都通宵達旦,盡樂盡興,直到把這只只彩燈摔個稀巴爛為止,當地俗話叫做“打破大門養大豬”,意思是婦女姑娘們剪的燈花應該打破了,讓她們騰出手來養大豬發財致富去吧。因此,石人人不會因摔破了花燈而不快,反而認為是一件吉利的事,怪不得他們玩起來那么忘情,那么置一切于不顧。石人人抬橋燈不分姓氏,不分宗族,都以行政村或自然村組織隊伍。每次燈會都以“大包圍”的形式結束。在圓燈之夜,石人汪宅村橋燈都要繞村一周,一條長長的巨形火龍,象征著團結,象征著力量,預示著全村人們團結一致,共同奮斗,建設美好家園,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。圓燈時按傳統的習慣,連接在一起的橋燈,最后都要抬到村口之外去拆開,撕下龍須,燈花鱗片就地燒掉,含有“驅邪惡”,“送瘟神”之意。然后龍尾在前龍頭在后,倒退著回村,說是“蝦龍回宮”,祈望新一年里太平清吉、人壽年豐。
“擱起燈橋板,犁耙當當響”,每年燈會一結束,農民們便帶著玩燈時的余興,投入緊張的備耕生產,爭取以豐碩的勞動成果迎接下一年度的橋燈會的到來。